以下是全自动气体进样器的三大故障原因及处理方式:
故障一:进样量不稳定
1.故障原因
进样针问题:进样针内壁可能因样品残留而受到污染,导致流通不畅;针尖容易出现堵塞或变形的情况,影响液体的正常通过;针杆密封垫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会逐渐老化,致使气密性变差。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进样量的不稳定。
进样泵工作异常:进样泵在运行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平稳,或者存在泄漏现象,那么就无法准确地输送样品,进而导致进样量的波动。
2.处理方式
清洁与更换进样针:定期对进样针进行清洗,使用合适的溶剂(如甲醇)冲洗其内壁,去除附着的杂质和残留样品。若发现针尖有弯曲、毛刺等轻微变形,可借助专用的针矫正器进行修复;若变形严重,则需及时更换新的进样针。同时,要留意针杆与进样阀连接处的密封垫状况,一旦出现裂纹或弹性下降,应立即更换同型号的氟橡胶或聚四氟乙烯密封垫。
检查和维修进样泵:仔细查看进样泵的工作状态,确保其运行平稳且无泄漏。若怀疑进样泵出现故障,可考虑更换新的进样泵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。
优化进样程序:合理调整进样速度和进样量,使其保持一致性,从而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的进样量波动。
故障二:全自动气体进样器系统泄漏
1.故障原因
部件密封不良:系统中的阀门、管道连接处等多个部位的密封件可能会因长时间使用而磨损、老化,导致密封性能下降,从而引起气体泄漏。
管道损坏:频繁的使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,可能导致管道出现裂缝、破损等问题,这也是造成系统泄漏的原因之一。
2.处理方式
全面检漏:运用专业的检漏仪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,精准定位泄漏点。
修复或更换部件:针对发现的泄漏点,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,如紧固松动的接头、更换损坏的密封圈等。对于已经老化或损坏严重的部件,应及时予以更换,以确保系统的密封性良好。
定期维护保养:建立完善的定期维护制度,加强对系统的巡检和维护,提前预防潜在泄漏问题的发生。
故障三:全自动气体进样器样品交叉污染
1.故障原因
进样针清洗不彻*:在连续进行分析测试时,如果进样针没有清洗干净,前一次分析所残留的样品就会混入到下一次的分析样品中,从而导致交叉污染。
样品瓶与瓶盖污染:重复使用一次性样品瓶,或者瓶盖隔垫上吸附了之前样品的残留物,都可能成为交叉污染的来源。
2.处理方式
加强进样针清洗:优化清洗程序,适当增加清洗溶剂的用量,并延长清洗时间。根据样品的极性选择合适的清洗溶剂,如极性样品选用甲醇 - 水混合液,非极性样品则使用正己烷 - 异丙醇混合液。此外,每周还应进行一次深度清洗,将进样针浸泡在专用清洗液中超声处理15分钟。
规范样品瓶使用:严格遵守操作规程,使用一次性聚丙烯样品瓶,避免反复清洗和使用。同时,选用低吸附型的氟聚合物材质瓶盖隔垫,并在每次进样后仔细检查隔垫是否有破损或凹陷。在加载样品瓶之前,用氮气吹扫瓶口,有效去除可能附着在瓶口的残留样品。
